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1430224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建立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09-13 浏览次数:

民建济宁市委:

民建济宁市委和钟诚委员,您们所提建议已被并案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济宁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1430224号提案”。您们提出的“关于建立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现将办理意见和落实情况答复如下:

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济宁市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助推乡村振兴工作,2022年5月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济宁市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济发改规〔2022〕137 号),从生态产品监测核算、生态产品经营开发、生态资源市场化交易、生态产品保护和奖惩4个方面明确53项具体任务,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坚持试点先行,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2021年5月,邹城市纳入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是山东省唯一入选的县级试点单位。2022年5月,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等6部门印发《关于开展山东省省级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的通知》(鲁发改法规〔2022〕889号),我市曲阜市、嘉祥县、微山县入选山东省试点,试点数量居全省第一,试点至2025年底。

邹城市在试点期间围绕摸清生态资源本底、科学评估生态产品价值、培育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创新生态产品资本化运作模式、建立政策保障体系等工作进行探索,初步形成了邹城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形成多条富有邹城特色的采煤塌陷区修复治理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2023年10月,试点工作顺利通过了自然资源部总结验收。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夯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基础。编制完成《邹城市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项规划》,完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顶层设计”。依托邹城市数字赋能大数据云平台,建立了生态产品监测和价值核算体系。开展林地、湿地、草地等典型自然资源要素的生态产品产出能力调查,建立典型生态产品产出能力的分类体系。编制生态产品产业分类目录及生态产品开发利用产业发展指引。

二是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监测及交易体系。明确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及其监测、统计与处理方法,形成邹城市生态产品数据采集规范。编制了《邹城市生态产品目录清单》《邹城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邹城市新生湿地碳汇核算方法》,开展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和评估,完成了《2021年邹城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报告》。制定采煤塌陷区湿地公园碳汇核算技术规程,核算太平国家湿地公园碳汇量并实现首次交易。

三是释放生态红利,多元化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生态修复+产业导入”模式,全面完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大项目建设;推动生态产品“市场化”,构建生态产品交易体系;推动生态产业“多元化”,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变现;通过新造林碳汇遥感指数保险,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要素生态保护补偿市场化新机制。

四是健全支撑机制,探索生态产品机制实现考核激励机制。围绕“平台+数据+应用”的建设理念,持续推动邹城市荒山绿化智慧管护管理系统建设,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考核激励纳入《邹城市高质量发展考核办法》。

二、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总结提炼形成了一大批典型经验做法,《邹城市采煤塌陷地治理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第二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古村盘活焕新颜--邹城市盘活闲置古山村落打造特色旅游综合体》《山东省济宁市曲阜石门山镇、吴村镇文化国际慢城生态修复及价值实现案例》《山东省邹城市采煤塌陷地治理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3个案例、《曲阜市尼山圣境文化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分别入选了2021年度、2022年度山东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全省宣传推广。

邹城市在采煤塌陷地治理中,通过“靶向珍珠养殖”项目实现年销售收入3368万元,净利润率58.1%。2022年邹城市文化旅游、休闲观光、生态体验等旅游项目年接待游客784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79亿元;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及合作社达50家,年产30万吨,产值30亿元。通过生态旅游发展为当地村民提供了1200余个就业岗位,每年各类劳务收入5000万元;带动了周边5000户村民发展设施农业、养殖等产业,每年实现直接经济效益6800万元,人均增收2000余元,每亩每年创收近3万元。通过开展以塌陷地治理为核心的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有效解决了矿区历史遗留的百姓居住环境恶劣问题,受益群众达5万余人。

邹城市上九山通过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盘活上九山古村闲置宅基地、建设用地260余亩,打造集古迹探寻、民俗展示、影视拍摄、生态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新业态,推动了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乡村振兴的双赢;直接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间接带动就业达3000余人;在古村落的带动下,石墙镇西南旅游片区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100万人次。

曲阜市尼山镇通过文化赋能产业生态化的生态产品实现路径,形成了“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模式。结合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塑造传承传统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生活形态,全面提升重点生态功能区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尼山镇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至2022年增长了近一倍,旅游民宿已发展到260余家,入选山东省旅游民宿集聚区创建名单。

曲阜市石门山镇、吴村镇文化国际慢城生态修复及价值实现,通过山水田园文等生态产品的产业化,构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山区乡村发展模式,建成了国家A级旅游景区3处,省级旅游强乡镇2个、旅游特色村14个,乡村旅游示范单位6个、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星级农家乐5个、精品采摘园3个。打造专业村12个,发展各类星级农家乐40余家、精品自采园50余处,每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村集体收入平均增收30万元,解决就业近千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5%。其中吴村镇总收入7年间实现了3倍的增长。以村集体收入增长为依托,通过开设“幸福食堂”解决老龄化问题,通过村庄集体经济创造就业岗位促进人口回流。

三、下步工作打算

系统总结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经验,配合市发展改革委指导曲阜市、嘉祥县、微山县推进省级试点工作,重点围绕采煤塌陷区治理、生态修复治理、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业、林业生态建设、荒山绿化、古树名木保护、国有林场建设、自然保护地建设、耕地保护、闲散土地盘活、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探索实践,建立健全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造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模式,助推乡村振兴工作。


打印 关闭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