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山东济宁治理塌陷地 扮靓一座城

发布日期:2024-12-10 浏览次数:

赵坤 高峰

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山东省济宁市也曾为发展付出生态代价。近年来,济宁市将采煤塌陷地治理作为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完善机制、强化举措、夯实基础,创新探索治理路径,全力推动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治理稳沉塌陷地56.84万亩,其中历史遗留塌陷地12.56万亩,治理率均达100%,完成山东省下达的治理稳沉塌陷地100%、历史遗留塌陷地100%“双100%”目标。昔日的“生态包袱”逐渐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名片”。

“劣势”变“优势”,产业治理提效益

走进济宁市兖州区兴隆庄街道时代绿能兖州一期250MW光伏发电项目现场,一块块光伏板整齐划一地排列在水面上,源源不断地运行发电,场面蔚为壮观。很难想象,这里两年前还是一片采煤塌陷积水区。

“俺们街道涉及兴隆庄煤矿、鲍店煤矿、东滩煤矿等矿区,采矿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还带来地质灾害隐患。怎么才能治好,真让人发愁。”当地村民郝树立说。

对于这种大面积常年深度积水塌陷区,采用常规模式治理难度大、耗费高、效果差,如何取得最好的治理效果,成为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结合区域发展需求、生态保护要求和采煤积水区具体情况,兖州区适度导入产业,引进了时代绿能兖州光伏发电项目,占用采煤沉陷永久积水坑塘水面约1.2万亩,形成了塌陷区积水面统一收储、统一发包、统一利用、统一管理的集约高效发展模式,努力把生态劣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

目前,投资10亿元、历经5个多月建设的时代绿能兖州一期25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已成功并网发电,不仅是兖州区首个水面大型集中式光伏项目、山东省采煤沉陷区最大的漂浮式光伏电站,也是国内首个在采煤沉陷区上应用 N型高效双面双玻组件的光伏项目,被列入国家第三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清单。

“一期项目运营后,预计年均可节约标准煤约15.1万吨,提供清洁能源发电约3.8亿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37.8万吨,实现产值1.4亿元,税收1800万元。”该项目负责人介绍。

目前,投资8亿元的二期2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投资9亿元配套储能项目也已同步进场施工,预计今年年底可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三期项目也将后续展开建设。整个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每年可提供清洁能源发电15亿度,实现产值5.7亿元,税收7300万元,成为采煤塌陷地治理惠民利民的“兖州样板”。

“荒地”变“沃田”,恢复耕地促增收

“在采煤之前,这里都是好田,开采之后就不行了,造成了土地塌陷,耕地也减少了,质量也退化了。虽然有补贴,但看着好好的地变成这样,心里也不是个滋味。”济宁市任城区二十里铺街道赵庙村村民张嘉晨痛心地说。

位于赵庙村的这块土地原本是可耕作的土地,因岱庄煤矿采煤而造成塌陷1000余亩。其中,重度塌陷常年积水200多亩,中度塌陷季节性积水100多亩,道路、水利等设施损毁严重,村民耕作不便,耕种成本提高。

为切实保护耕地资源,提升矿区群众农业生产生活水平,济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任城区政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统一规划、高效实施,形成“保耕地、育良田”的塌陷地治理新路径。

“采煤塌陷地稳沉后,经专家实地勘察和论证,采取熟土剥离、客土回填、重新配套设施工程等治理方法,进行土地综合整治,恢复了种植。同时,结合土壤改良、生态修复、设施配套等3种手段,提升采煤塌陷区土壤质量和农业生产条件。”任城区二十里铺街道项目办公室主任郝献介绍。

据了解,塌陷地治理复垦后,二十里铺街道把土地全部流转给山东农业大学,规划建设了3300亩良种繁育推广基地,开展良种繁育、新品种选育、良种推广示范等,未来还将作为教学实践基地。

济宁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采煤塌陷地治理后成方成块,设立了变电设备,硬化了田间道路,耕地实现了“田成方、路通畅、沟配套、旱能灌、涝能排”,易于流转和机械化耕作,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通过治理,济宁市已有20余万亩的采煤塌陷地恢复了农业耕种条件和土壤肥力,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尽最大限度保护耕地资源,有效缓解了该市保耕地、促发展的压力。

“废坑”变公园,大美湿地惹人醉

“以前这里是一大片采煤塌陷地,现在能变成这么漂亮的湿地公园,我们感到很惊喜。”冬日午后,在邹城太平国家湿地公园遛弯儿的刘大爷感慨道。芦苇摇曳、水面清澈,入冬后的湿地公园别有一番景色。碧波荡漾的水面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济宁采煤塌陷地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显著成效。

山东邹城太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济宁市邹城市太平镇境内,属于华北平原典型的采煤塌陷新生湿地,近年来,该园区分浅水、深水和未积水三类塌陷区开展分类治理,有机衔接湖泊、湿地、森林、农田四大生态系统,建立以湿地为核心的自然生态系统。

邹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该市通过造林绿化奖补、土地流转补贴等政策,鼓励承包荒山、荒沟开展集中连片植树造林,推行工程造林、专业队伍造林模式,实现“线上”生态廊道多层添绿,“面上”统筹城乡多元覆绿。

此外,依托塌陷地治理后形成的独特自然生态系统,发展农林渔文旅生态产业,规划建设了观澜书院、古塔禅林、汤家花园、柳澳渔村等文旅项目,通过观光采摘、农耕体验、捕鱼观赏、休闲垂钓等活动,让游客在观赏美景的同时体验当地特色文化,走出一条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并举的塌陷地治理新路子。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打印 关闭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