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山东济宁立体化执法放大监管效能

发布日期:2023-07-26 浏览次数:

 

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把“严起来”的要求贯穿自然资源执法工作始终,坚决打击违法用地、非法采矿等行为,强力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济宁共发现自然资源违法问题149起,全部依法进行了处理,55起违法行为即时得到改正。

源头严防监督,违法问题无处藏。济宁聚焦黄河流域生态敏感区,尤其是河流湖泊水库、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等生态脆弱区、敏感区,严格落实动态巡查、“四不两直”检查、夜间巡查和现场驻守等制度。市级执法队伍每月集中开展一次执法巡查,市级“突击夜查﹢无人机航拍”随时进行,每月一次问题排名通报。同时,鼓励群众利用“鲁地云”客户端和微信“随手拍”小程序等多种形式,提供自然资源违法违规线索。

同时,建立健全市、县、镇、村四级网格化巡查监管机制,对违法占地、违法采矿行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查处,全面实现自然资源监管由“事后发现、被动查处”向“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监管伴全程”的转变。

强化数字赋能,监测体系无死角。济宁创新推进数字化建设,依托数字赋能攻坚行动破解自然资源管理中的难点、堵点,加速推进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济宁加严加密视频监控,率先建成全省市级卫星节点,搭建自然资源监管“天网”。同时,建立面积180平方米的远程监控中心,落实24小时人员值班制度,设置106个24小时监控点,对全市重点矿区、重点道路进行实时监控。

梁山县依托铁塔公司基站感知网络,选取75处铁塔,高点搭载摄像机,形成覆盖全县的高空视频监控网络,根据不同功能区如耕地、永久基本农田、林地、自然资源保护地、规划矿区,配置不同的AI算法逻辑实现自动分析报警。借助“星空地”五位一体综合预警及决策指挥平台实现智慧化巡查、监管、干预、监控等功能,实现自然资源“一张图”管理,形成“白+黑”全天候、全方位的监测体系。

协同联动执法,行政刑事无缝衔接。济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安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严厉打击非法采矿犯罪工作的通知》《济宁市严厉打击整治非法开采矿产资源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加强信息沟通、共享,拓展案件线索来源,构建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无缝对接”体系,有效克服有案不移、有案难移、以罚代刑现象,形成防范打击自然资源领域违法犯罪活动的合力,有效遏制违法用地、非法开采矿产资源犯罪行为。济宁局主动加强与检察、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机关的协作配合,综合运用组织处理、执纪问责和刑罚利器,增强对自然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的威慑力。

从严打击震慑,违法问题零容忍。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要求,济宁持续加大对各类自然资源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力度,依法严厉打击自然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坚持每年至少开展两次打击违法用地、非法开采矿产资源专项行动,对耕保督察反馈、扫黑除恶移送线索、信访举报、卫片执法等各类自然资源违法线索逐一排查核实,对排查出的问题实行清单管理,对违法行为进行彻查彻改。对不能立即整改的问题,逐一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时限和整改责任人,按照清单化管理要求,如期整改到位。特别对涉及黄河流域生态发展、民生和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在依法办案、讲求质量的前提下,力争快速办理,增强打击效果,有效震慑违法分子。适时使用市级挂牌督办、提级查办、警示约谈、责任追究等手段,加大对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的追究力度。2023年以来,济宁已向3个县(市、区)政府下发《执法督察建议书》,挂牌督办6起自然资源违法案件,形成震慑效应。

健全防范机制,执法监管制度化。为深入实施田长制,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田长前沿保护“哨所”作用,济宁制定全市田长分布“一张图”,严格落实动态巡查防区责任制,组织三级田长定期巡田。通过理论中心组学习、理论宣讲、党校培训等方式,加大对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培训力度,增强依法依规管地用地意识。通过发布公告、公开信等方式,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向社会发出耕地不能乱占、房屋不能乱建的强烈信号,让耕地保护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执法支队:郭贞强)

 


打印 关闭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