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济宁市召开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解读《济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发布日期:2023-12-29 浏览次数:

12月28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济宁市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第6场)。解读《济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刘东波 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

王 建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

袁宪雷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四级调研员

李 兵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规划科科长

主持人

李法丽 市直宣传系统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市政府新闻发言人

《济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于今年10月31日获得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该《规划》是济宁市第一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于济宁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划》编制背景和过程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按照国家和省工作部署,济宁市于2020年1月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建工作专班,聘请高水平技术团队,系统开展“双评估”“双评价”等20项专题研究,充分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经专家评审论证,形成《规划》成果。《规划》先后经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议、市人大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于今年6月由市政府呈报省政府申请批复。按照省有关部门意见修改完善后,经省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全体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于10月31日获省政府批复。

二、《规划》实施的总体要求

《规划》是对济宁市国土空间作出的全局安排,是全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市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必须严格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坚持“多规合一”,不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外另设其他空间规划,下级规划要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要服从总体规划。也就是说,编制各类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划》是必须遵循的基本依据。下一步,县级和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也将发布实施,各级国土空间规划是济宁市各类重大项目报批入库、建设项目用地组卷报批、化工园区等认定申报和调区扩区的依据。不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三区三线”管控要求的不得批准规划和用地。

三、《规划》的范围和期限

规划范围包括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空间层次。市域为济宁市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国土空间,总面积11187平方千米。中心城区为任城区、兖州区、济宁高新区、太白湖新区、济宁经开区的城市建成区及规划扩展区域,总面积480平方千米。根据济宁市城市发展特征,将济宁都市区作为规划研究层次。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四、《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共13章49节,主要包括“目标定位、发展底线、空间格局、空间品质、空间特色、基础设施”六大方面内容。

一是明确发展目标定位。《规划》着眼济宁在国家、山东省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作用,立足自身特色优势,落实上位规划对济宁的定位和要求,确定济宁市城市性质为“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国家创新型制造业强市、北方内河航运中心、滨湖生态水城”。

二是筑牢空间发展底线。《规划》明确划定“三区三线”,到203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49.2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650.8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321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130.22平方千米以内。深化蓝线、绿线、黄线、紫线、历史文化保护线、防灾减灾等各类控制线,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三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规划》聚焦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一核四轴,两带五区”的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突出济宁都市区引领全市发展的核心地位,增强中心城区带动能力,推动任城、兖州、邹城、曲阜、嘉祥一体化发展。提升京沪、鲁南、济徐、济微四条主要发展轴要素集聚水平,依托重要交通廊道,串联城镇、产业空间,加强区域联动,促进城镇空间集约高效发展。充分发挥大运河、泗河两条生态带的生态和文化价值,促进沿线生态保育、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强化对南四湖生态区、黄河流域生态区、东部山林生态区三大重点生态区的保护和修复,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保护好北部农田集中区、西南农田集中区两大农田区,保障粮食安全,增强优质农产品供应能力。

四是提升国土空间品质。《规划》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功能结构和布局,强化任城区、太白湖新区、济宁高新区城市主中心建设,促进兖州区、济宁经开区综合功能提升,推动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沿大运河、老运河、蓼沟河等8条河流打造中心城区骨干生态廊道,构建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城市更新改造,统筹配置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促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全覆盖,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

五是塑造国土空间特色。《规划》明确指出重点保护曲阜“三孔”和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济宁历史城区、曲阜历史城区、邹城历史城区,铁塔寺及太白楼、竹竿巷等历史文化街区,推进尼山文化片区建设,弘扬儒家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加强活化利用,传承历史文脉,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强化城市设计和乡村风貌引导,依托曲阜、邹城、济宁历史文化名城,融合东部山区、南四湖、大运河、黄河、泗河等重要景观节点,彰显“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的国土空间魅力。

六是夯实基础设施支撑。《规划》推动构建快速可靠、联通国际国内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完善便捷高效的区域和城乡综合交通网络,优化一体综合的枢纽场站体系,提高枢纽城市综合竞争力。发挥内河水运比较优势、提升铁公水空组合效率,提高多式联运和城市内外交通衔接水平,提升关键枢纽的服务效能。健全公共安全和综合防灾体系,严格落实抗震、地质灾害防治、防洪排涝等灾害防控和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等安全防护要求,增强抵御灾害和事故的能力。统筹保障水、电、气、暖、通信、环境卫生等各类市政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发展安全韧性。

以上是《济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有关内容。同时,济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规划》的高质量落地实施,已安排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深入调研、全程跟进,进一步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工作机制、规划传导落实机制、规划实施监督机制,研究出台配套政策和改革措施,以规划“一张图”系统为支撑建设实施监测网络,着力构建起全市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济宁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更加优质的国土空间保障。


  现场答记者问环节

1、齐鲁晚报记者请问《规划》的主要特色、亮点有哪些?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建

首先,突出多规合一。本次《规划》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在此基础上,《规划》充分衔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综合统筹了各部门专项规划,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

第二,突出重大战略。《规划》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重大战略,突出济宁市在基础设施互联、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共治等领域战略引领与深度合作,全面落实制造强市、现代港航物流、都市区建设、文化“两创”等全市战略部署,重点强化济宁国际高端装备产业城、济宁(颜店)科技产业园、主城港区、梁山港区、尼山文化片区等重大发展平台空间保障。

第三,突出底线思维。《规划》切实将耕地保护放在首要位置,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落实“四水四定”要求,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洪涝风险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等各类空间发展底线,夯实全市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国土安全的空间基础。

第四,突出以人为本。《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完善各级生活圈体系,既从宏观层面推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资源更加均衡、高效配置,也从微观层面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文化、体育、开敞空间、城市安全等诉求,为群众提供更加宜居舒适的人居环境、更加普惠优质的公共服务。

第五,突出高效治理。《规划》编制以来,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的要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设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将《规划》确定的各类空间布局、控制线、指标、名录、清单等管控要求数字化,构建“标准统一、覆盖全域、动态更新”的全市规划“一张图”,系统实现了规划成果智能审查,对重要控制线、约束性指标进行动态监测,确保规划目标能落地、可考核、可追责。

 

2、济宁日报记者:请问前面提到划定“三区三线”。请问《规划》中是怎么划定落实“三区三线”的,将来怎么管控?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四级调研员袁宪雷:

2021年7月起,按照自然资源部“三区三线”划定工作部署,济宁市在省自然资源厅有力指导下,坚持市县联动,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优先序划定三条控制线。经三轮试划和两轮划定,划定成果于2022年10月获批启用。“三区三线”的划定思路及管控要求有以下三点。

一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将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到各县市区,做到上图入库。严格耕地保护与管理,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强化永久基本农田对各类建设布局的约束,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用途。

二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将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敏感脆弱的南四湖、东部山地丘陵等重点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严格人为活动管控,有序开展生态修复。

三是强化城镇开发边界刚性约束。城镇开发边界内,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用途管制方式,科学安排建设时序。城镇开发边界外,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和“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用途管制方式。引导城镇建设用地向城镇开发边界内集中,促进城镇集约集聚建设,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城镇开发边界外不得进行城镇集中建设,不得规划建设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不得规划城镇居住用地,确保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和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不突破。

 

3、济宁新闻网记者请问规划重在实施,请问在下步《规划》实施保障方面有哪些措施举措?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规划科科长

2019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经依法批准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因此,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定效力,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为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建立规划实施工作机制。会同市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的共同责任机制,围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完善规划实施时序管控,研究出台配套政策和改革措施,形成规划实施合力,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不折不扣得到落实。建立规划编制实施全流程、多渠道的公众参与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营造全社会共同遵守和实施规划的良好氛围。

二、健全规划传导落实机制。发挥《规划》在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统领作用,将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空间布局和重大任务,自上而下逐级落实到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中。下级国土空间规划要服从上级国土空间规划,详细规划要遵循总体规划,逐级逐层细化落实管控内容,实现规划有效传导。落实空间类专项规划编制目录清单管理,强化总体规划对相关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不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外另设其他空间规划。

三、完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在《规划》编制中同步建设了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经依法批准的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都将纳入该系统,形成市县“坐标一致、边界吻合、上下贯通”的全市规划“一张图”。以“一张图”系统为支撑,建立规划“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及时预警-维护调整”机制,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通过开展定期体检和五年一评估,对《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完善。

四、完善规划落地法规政策体系。推动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等,逐步健全覆盖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管理全过程的政策法规体系,强化规划实施法治保障。完善主体功能区名录动态管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自然资源管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相关配套政策机制,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地实施。

 


打印 关闭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