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军,男,1980年3月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济宁市林业保护和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作为济宁市引进的高层次人才,2013年3月该同志放弃浙江省农科院的优渥待遇,选择来到自己的家乡山东省济宁市工作。在选择工作单位时,当被问到愿去哪个单位工作时,该同志毅然回答:“我是学果树的,我想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干点力所能及的事。”于是如愿以偿来到了济宁市林业局(现济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从此与济宁林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农民眼中贴心的“梨博士”。为了解掌握济宁市果树产业现状,工作之初他跑遍了济宁市大大小小的果园,深感广大果农有依靠果树发家致富的迫切愿望,但因缺少科技手段,遇到技术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走了不少弯路,常常蒙受经济损失,倍受风险打击,制约了果树产业的发展。他通过调研分析,掌握了当前济宁果树产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果树品种熟期结构不合理,栽培技术落后;二是果农思想不够解放,在接受新模式、新技术上认识不够。于是该同志结合所学专业和实地调研情况,决定以早熟梨产业作为突破口,在济宁地区示范发展优质早熟梨产业。
为使老百姓少走弯路,2013年,该同志在老家鱼台县,借用了亲戚家的4亩绿化苗圃地,开始了梨的引种试验和探索梨省力化栽培技术体系研究。虽是果树学博士,但侧重理论层面,实践方面还是个“小白”。他先从自己熟悉的品种入手,从浙江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引进了“翠玉”“翠冠”2个优质早熟梨品种,采用梨宽行密植栽培模式,配套省力化栽培技术进行建园和田间管理。经过5年的田间观测和品种综合性评价,试验结果证明,这两个早熟梨非常适合济宁地区栽培。该品种定植第3年亩量就达720 千克以上,定植第5年即可进入盛果期,配套的省力化栽培技术,优级果品亩产量可达3000公斤,与传统梨园管理模式相比,节本增效近4000元/亩。自此开始,他开着自己的私家车,9年行程17万公里,跑遍了济宁市所有的梨园,深入田间地头,与果农做朋友,介绍早熟梨新品种,示范讲解梨树栽培新模式、新技术。为更及时方便服务果农,现场解答果农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主办或参与组建了“梨联合社”专业技术服务微信群、“济宁特色经济林”和“梁山果树管理综合服务群”等,目前在线群员520人。在服务果农的过程中相继培训各类技术人员及梨农2000余人次。优质早熟梨新品种与省力化栽培模式在济宁从无到有,得到较大规模推广,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山东广播电视台农科频道乡村季风栏目做了专题报道。截止到2020年底,引进梨优良品种20多个,在梁山县、鱼台县、曲阜市示范推广梨栽培新种植模式6000余亩,梨农平均每亩增收3941元。多年的推广实践,新的梨优质早熟品种、新的栽培技术、新的经营理念逐步为济宁果农接受,张树军同志也得到广大果农的普遍认可与赞誉,所到之处,广大梨农都亲切称之他为“梨博士”。
林业技术推广的多面手。张树军同志深知,作为一名基层的林草科技推广人员,不能只是一名只会种梨的专科大夫,更要把自己训练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大夫,全面为广大林农服务。工作实践中,一是做好局乡土树种示范基地科研与推广工作。积极参与济宁市珍稀名优乡土树种示范基地平台建设和无性繁育技术研究,引进推广杜仲、流苏、黄连木、毛棶等珍稀名优乡土树种15个,建设示范基地210余亩;成功突破三角枫、毛棶、栾树等树种无性繁育技术;构建了市县两级乡土树种繁育体系,为全市名优乡土树种的示范推广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做好林业专家技术服务站工作。作为5家济宁市林业专家服务站专家团队主要成员,积极参与服务站工作,致力于为农村、农民开展果树、苗木、名优乡土树种等方面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工作,示范推广林木、果树新品种30余个,新模式、新技术10余项,开展技术咨询221次,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民2100余人次,促进了农村林果产业技术的提高。三是做好林业合作组织联盟和专业联合社工作。谋划并成立了济宁市林业合作组织联盟和苹果、梨、桃、核桃、大樱桃、苗木、葡萄、特色经济林等联合社8个,组建了“济宁市林业合作组织联盟”“济宁特色经济林论坛”“梨联合社”等专业技术服务微信群10个。目前在线人数达2200余人,努力将联盟和联合社打造成为连接政府、科研单位、基层技术人员、企业及种植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科技扶贫助农的践行者。实现全员脱贫是国家“十三五”时期战略任务。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张树军同志能切身体会到了农民生活的不易,亲眼目睹了贫苦百姓的疾苦。来济工作后,依托自己所学特长,从科技服务层面致力于科技扶贫助农工作。参加工作的9年中,他以服务“三农”致力于乡村振兴为己任,专心致力于林业和经济林果新品种引进和栽培新技术、新模式示范推广,深入农村,服务农民,逐步成为科技扶贫助农的践行者。一是作为一名山东省科技特派员,自2015年以来,先后帮扶泗水县圣水峪镇、梁山县梁山街道、赵堌堆乡等4个乡镇的省扶贫工作重点村;二是2019年承担了山东省科技厅科技特派员服务队项目,组建了有6位不同专业的农业专家组帮扶泗水县金庄镇10个村;三是作为嘉祥县孟姑集镇科技副镇长,充分发挥“参谋长”的作用,为基层提供精准服务,期间引进核桃、桃、大樱桃、梨等优良品种12个,在丰富市场供应,提高农民收入方面获得显著成效。在科技扶贫的几年工作中,累计示范和推广果树栽培新技术11项,改造低效核桃园700余亩,新建标准核桃园320亩、标准化梨园60亩,指导建设黄桃基地3处,面积300余亩,举办室内、田间现场培训班30余次,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25名,培训果农520余人次,发放科技图书500余册,切实提高了果园标准化水平,在降低劳动用工,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让林农真正成为果园的行家里手,依托果园经营脱贫致富。2016年6月16日在实施泗水县圣水峪镇皇城村700多亩核桃园改造时,为了保障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张树军同志组织村里核桃栽培技术骨干学习核桃“方块芽接”技术在回程途中,发生车辆侧翻事故,导致私家车报废,依然不改其志,矢志坚持。正是这份对科技扶贫工作的长期无畏和坚守,2019年受到山东省科技厅通报表扬。
科研单位与农户的联系人。科技成果转化,普遍面临“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高校科研单位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积累了大量成果,而广大农村、农民由于缺少技术,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来到济宁之后,深入基层面对朴实的果农,遇到的方方面面的诸多问题,深切感受到他们的迫切需要。在高校、科研院所和基层一线技术人员和广大果农搭建一架桥梁,使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将论文写在广袤的大地上,成为张树军同志心中的一份坚守。作为一名博士,有紧密联系高校科研单位的学术背景,发挥在市直事业单位深入基层多的优势,可以充当高校科研单位与农民桥梁的使者,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想到就干!一是积极申报科技项目,用项目将两者联系起来。近年来,先后主持承担了“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基层科技人才支持计划”“济宁市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3项,累计项目资金达130余万元。二是引入高校科研单位,与果树专业合作社、基层科技推广单位开展科技合作。先后与南京农业大学、浙江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江苏省农科院果树研究等单位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重点推广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先后从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浙江省农科院、江苏省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石家庄果树研究所、昌黎果树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早熟梨新品种20余个,示范推广了宽行密植栽培模式、高光效树形、起垄栽培、生草覆盖、花果管理、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等节本增效新技术10多项。真正将科技成果转化成了生产力,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农民切实得到了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