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发布日期:2016-11-02 14:00 浏览次数:

改变传统建设模式,回归绿色海绵城市

——济宁市全面启动海绵城市建设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要求,旨在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每年有大量的建筑和水泥地面替代了湿润的土壤、丰茂的森林和青葱的草地,导致城市无法自由呼吸,自然水文循环被切断,雨水快速汇聚导致内涝,黑臭水体屡治不绝,生态多样性降低,地表温度则大大增加,而海绵城市的提出,就是对传统模式的深刻反思,是科学和绿色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和具体举措。

海绵城市建设,首先,应注重自然大海绵体的保护和修复。一是保护城市原有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二是运用生态的手段修复和恢复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下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其次,更应注重在城市建设区各建设项目中同步建设和维护人工小海绵体。结合建筑小区、绿地公园、道路广场、水系等项目建设渗、滞、蓄、净、用、排设施,同时,也要加快完善管网和场站等基础设施系统,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综合实现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径流污染负荷、提高雨水资源化水平、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重目标,最终构建可持续、健康的水生态系统。

海绵城市的提出,改变了以往与水争地、改造自然、粗放建设的模式,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将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提升到自然规律和系统工程的高度,并与生存、生活、生产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海绵城市虽然是以水为切入点,但深意在于城市生态,其本质是城镇化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山东省有关精神要求,我市于今年上半年编制完成了《济宁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顺利通过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评审会审查,于6月底获得市政府正式批复。该《规划》规划范围包括任城区、兖州区、济宁高新区、太白湖新区和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通过对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条件评价,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指标和总体思路,并重点确定了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分区指引和管控要求,划定了近、中、远期海绵城市的建设和达标区域。

《规划》提出,济宁市将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75%的年径流总量(设计降雨量为29.8mm)就地消纳和利用。至2020年,城市建成区25%以上面积达到目标,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至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目标。通过对我市重要生态要素进行梳理,构建海绵空间格局,划定海绵城市功能分区,进一步结合海绵技术适宜性评价,将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分解至各排水分区,并提出相应的管控要求,以指导下层次规划。

《规划》还提出了包括供水保障系统优化、内涝积水点整治、黑臭水体整治及河湖水系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具体海绵规划措施。一是在供水保障系统优化方面,提出构建多水源供水体系,减少取用地下水;规划应急水源,提高抗风险能力;提高用水效率,节约水资源。二是在内涝积水点整治方面,提出应用海绵技术,打造四级源头减量体系;完善排水管网和泵站系统;加强水体调蓄功能;整治内河水系。三是在黑臭水体整治方面,提出采用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等措施,对黑臭水体进行整治。四是在河湖水系生态修复方面,提出优化水系网络,划定河道控制线;改造塌陷地区,营造创新景观;保护滩涂资源,修复湿地生态;恢复生态河岸,加强海绵功能。

按照《规划》要求,我市到2020年要完成海绵城市建设总面积约69.3平方公里。其中,一期建设时间为2016-2018年,面积约为27.25平方公里;二期建设时间为2018-2020年,面积约为42.05平方公里。为了更好的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16年初,我市专门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相关工作。在《规划》指导下,任城区、兖州区、济宁高新区、太白湖新区、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确定了一批示范项目,包括海绵型小区建筑、海绵型道路广场、海绵型公园等,以此作为样板带动全市各类项目的实施建设。

研究范围与规划范围图

2研究范围与规划范围图.jpg

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图

12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图.jpg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图

13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图.jpg

都市区水系规划图


都市区海绵城市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图

都市区海绵城市功能分区图

海绵城市三年(2016-2018)建设示范区

中心城区近期(2020年)海绵城市建设达标范围

中心城区远期(2030年)海绵城市建设达标范围


打印 关闭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