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6月25日,第22个“全国土地日”来临之际,围绕“建设高标准农田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题,就国土资源工作如何在推动和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石爱作副市长接受了《经济导报》记者专访。现将访谈内容刊发。
记者:石市长您好,我们知道,每年的“全国土地日”国家都会确定一个宣传主题,今年的主题确定为“建设高标准农田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您认为这一主题对济宁市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石爱作: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从1991年“全国土地日”设立以来,到今年已是第22个“全国土地日”,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而设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可见国家对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视,由此也折射出土地管理工作责任重大。今年确定“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题,旨在通过宣传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成效,进一步促进全社会充分认识土地国情国策、倍加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在全社会营造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氛围。这一主题的确立,为包括济宁市在内的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土地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和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记者:近年来国家对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方面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石爱作: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土资源工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写入党的决议,目的是严格土地管理,加强土地调控,节约集约用地。去年下半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完善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研究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国务院召开第164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土地管理重要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分别就如何做好国土资源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今年1月20日,国土资源部就今年的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作了安排部署,从检查对象、政策界限、工作方式等方面都提出很多新的要求,应该说管的更细、更严。作为地方政府来讲,必须认真学习领会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和国家一系列政策规定,如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相协调”的精神内涵,学习领会温家宝总理强调的“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国土资源工作,倍加珍惜和切实保护利用好每一寸土地、每一分资源。
记者:目前济宁市土地资源管理处于一种什么状况?
石爱作:“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可以说国土资源部门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另一方面,用地需求、资源供需矛盾也更加突出。从大的经济环境来看,国家今年确立了7.5%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预期目标。完成这一目标必须依靠外贸出口和投资拉动。其中,投资拉动要占很大比重。只要有投资项目,就需要落地,就要用土地。具体到我市,济宁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和新兴工业城市,随着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近年来国土资源工作保障发展的压力有增无减。今年是我市确立的大项目突破年和城市建设管理年,保发展的压力更大。耕地保护方面,我市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全省水平,同时由于采煤塌陷,全市的塌陷地每年以3-5万亩的速度递增,而且耕地后备资源极为匮乏,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的难度越来越大。我市煤炭资源资源总储量270亿吨,占全省的53.8%,由于煤炭资源的持续大量开采,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也引发了较为严重的社会稳定、民生问题。
记者:针对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济宁市国土资源部门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石爱作:全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国土资源部门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切实认清加强耕地保护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是造福子孙后代和实现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高度做出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定了18亿亩的耕地红线,省政府下达我市耕地保有量899.54万亩,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786.45万亩,这就要求我们坚守耕地红线。因此各县市区政府要对行政辖区内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负总责,把耕地保护责任逐级落实到乡镇、到村居、到地块,全面落实领导干部耕地保护目标保护考核评价制度,确保全市基本农田的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耕地保有量不低于既定要求,顺利通过上级责任目标考核验收。其次,高效推进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去年通过积极工作,我市共争取6个省级以上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项目总预算8.5亿元,其中省以上投资占70%,无论是片区整治规模还是国家、省投入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对于有效复垦补充耕地,改善我市农村的面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意义重大。今年10月底将完成以上项目的农用地整治工程。
记者:看来耕地保护得到了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相信不久之后就会看到耕地保护的重大成效。据我了解,咱们济宁市在治理采煤塌陷地这方面有了重大突破,石市长能否详细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石爱作:塌陷地治理事关济宁长远发展,事关群众切身利益。近年来,针对全市采煤塌陷实际情况,我们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通过划方整平、挖深垫浅、生态治理、泥浆吹填、充填平整、预置填充等多种方法,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3.2亿元,治理塌陷地22.9万亩、恢复耕地13.6万亩,平均每年治理约1.5万亩。但近一时期,随着采煤塌陷面积的持续扩大,原有传统治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跨县域大面积治理的需要。经过周密论证、实地考察之后,对采煤塌陷地治理思路作了重新梳理,编制完成新一轮《采煤塌陷地治理总体规划》,结合我市采煤塌陷地分布地域特点和自然条件,将全市划分为三大治理区域,按照“西北部地区引黄充填、沿湖地区清湖淤积、中东部济兖邹曲中心地带生态治理”的思路,大范围、大规模、分区域的展开采煤塌陷地综合整治。其中,引黄充填采煤塌陷地复垦工程获得了首届“山东省地方政府创新奖提名奖”。经过治理的采煤塌陷地,成为农民新的创收的新路子,有力确保了耕地占补平衡,缓解了济宁人多地少的压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记者:您刚才提到今年是济宁市的大项目突破年和城市建设管理年,那随之而来的则是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面对这种两难局面,又是如何破解的呢?
石爱作:经济发展离不开土地,土地保障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今年又是我市高位求进、加快突破的关键时期,能否搞好用地保障,直接关系全市跨越发展大局。我们要做的就是全力做好用地保障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拓展用地空间。坚持争取增量、盘活存量、管好流量,切实做好用地保障。在保障用地上,对于符合国家、省政策扶持的项目,鼓励的项目,多多向上争取,争取列入省以上项目“盘子”,尽量争取上级支持。对于清理出的城镇、园区闲置低效用地,尽快化解盘活。今年要确保完成1.5万亩存量挖潜指标,细化分解到各县市区,严格落实责任。对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置换项目,要加大推进力度,争取腾出更多的指标用于发展建设。二是科学编制和实施年度供地计划。要继续坚持“区别对待、压保有别”的原则,对不符合产业政策、投资强度偏低、用地面积超标的项目一律不予供地,优先保证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和重点民生工程用地需求。加强对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审查,凡资金不到位的不得供地,供地后又抽逃资金的要坚决收回土地。同时,要坚决查处拉围墙、乱圈地、大量闲置浪费土地的行为。对于光想圈地、炒地皮的,必须坚决收回。三是着力构建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出台《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制定调整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规定,建立单位建设用地投入、GDP产出与新增建设用地消耗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积极实行项目开竣工保证金制度和建设项目用地检查核验制度,形成节约用地的激励约束机制,严防新的闲置低效用地发生。
记者:国土资源工作关系到国土资源市场的秩序、涉及到社会利益分配的公正。国土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其价值日益凸显,随之而来的一些违法违规行为也渐有抬头趋势,在这种背景下,要做好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对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都有些什么要求?
石爱作:国土资源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对于广大国土工作者来说,加强执法监管是有效遏制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有力保证。一是积极认真做好卫片执法检查。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已组织开展了11次卫片执法检查,检查范围逐步扩大,方式不断创新,要求日益严格。2009年,卫片执法检查首次实现了全国覆盖,首次依据15号令实施了责任追究。各级地方政府要全面认清卫片执法检查新形势,主动加强和规范国土资源的利用管理,保证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依法依规。二是持续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开展卫片执法,拆除违章建筑,恢复耕种,可能要造成一些损失,但这是违法违规者必须付出的代价。如果我们总是“心慈手软”,违法违规用地之风永远刹不住。对难执行、难处理的违法案件,主要领导要亲自调度协调,亲自组织实施,扎实整改纠正,决不能走过场、做表面文章。三要进一步加大土地执法动态巡查,进一步建立健全执法监察网络,严格落实执法主体责任,扩大范围、提高频率、加大力度,对违法行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早查处”,切实维护正常的土地管理秩序。
记者:今年是济宁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一年,对国土资源管理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土资源法规政策越来越严,国土资源工作面临的“两难”局面和双重压力更加突出。然而通过与石市长的交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凭借国土工作者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精神,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必将取得新的进步。同时也非常感谢石市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