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近年来,济宁市以推深做实林长制为引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勾勒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新画卷。先后获批全国绿化模范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20个、全省唯一的首批中央财政支持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全国11个、全省唯一的中央财政支持历史遗留矿山修复项目,全国7个、全省唯一的“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以林长制为统领 建立常态长效体系
草木萌发春已来,植树护绿正当时。在全国第45个植树节之际,济宁充分发挥林长制引领作用,各地掀起植树造林热潮,为生态济宁再添新绿。
在邹城市田黄镇荒山绿化施工现场,刚栽种下的侧柏、黄栌等苗木迎风摇曳,山头绿色惹眼,生机盎然。作为一名村级林长,宋家头村党支部书记王开胜正忙着巡林,查看苗木长势。他不仅发动村民成立绿化队,参与荒山植树,还要负责管护,每天至少巡山一次,守好每片林木。
济宁以林长制为统领,确定市、县、乡、村四级林长体系,确定各级林长6366人,在造林绿化、森林防火、病虫防害以及古树名木保护等方面发挥统揽作用,全面推动“林长制”实现“林长治”。
其中,济宁创新提出古树名木“树长制”,古树名木全部落实“树长”保护,总量列山东省第一位。此外,推进各级林长制办公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先后建设国家级林业工作标准站5个,2021年以来创建25个市级林长制示范乡镇、20个示范村。
根据刚刚出台的《济宁市2023年林长制工作要点》,济宁将通过开展林长制规范化建设活动、建立清单化目标管理机制、全面实施林长制绩效评价等,持续推动林长制工作“走深、走实、创新”。同时,持续深化林长制“一长两员”网格化管理体系,争取创建国家级、省级标准化林业工作站。以民间林长为着力点,不断完善林长制社会监督参与体系。
启动荒山绿化行动 筑牢全市生态屏障
三月芳菲,春风拂绿。在邹城市四基山、四峪山、曲阜市五碟山等荒山绿化项目区,成片成片的侧柏、黄栌生机正旺,原本光秃秃、灰乎乎的荒山,逐渐葱葱郁郁,变成金山银山。
结合全国首批中央财政支持尼山区域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2022年,济宁启动荒山绿化三年行动,将全市荒山绿化工作划分为尼山区域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区域、交通干线可视范围荒山绿化区域和市域其他荒山绿化区域三大区域,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年度完成荒山绿化4.6万亩,总量全省第一、平均成活率95%以上,尼山项目通过国家林草局验收,“林长制”评价获得全省优秀。
在荒山绿化工作实施中,济宁坚持造管并重,全面建立推行专门绿化队伍、专门设施、专门设备、专门管护队伍、专门资金等“五个专门”荒山绿化造管护全链条保障机制,打造了荒山绿化“济宁模式”。同时,将荒山绿化与农民增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把荒山绿化工程打造成生态工程、富民工程和民心工程。仅尼山项目累计带动就业30.2万人次,实现群众增收近3200余万元。济宁紧紧围绕国家双碳战略,将尼山项目纳入碳汇造林项目开发,挖潜荒山绿化的长远效益,为高质量发展铺就绿色底色。
据悉,今年是济宁市荒山绿化三年行动的第二年,将对8个县市区的1.74万亩荒山进行绿化。目前,已累计完成整地13002.6亩,完成造林6222.1亩,计划4月底完成全部年度荒山绿化任务,使济宁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昔日矿山披绿装 生态底色更亮眼
走进嘉祥县凤凰山森林公园,绿色葱郁,生态优美。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采石场,如今已成为市民休憩游玩的好去处。有着石雕之乡的嘉祥,经过10多年的封山禁采、荒山绿化,用实践走出一条矿区山区绿色发展之路。
无独有偶,在汶上县军屯乡东北一带的太白山、梅山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区,只见满眼绿意,充满勃勃生机,而这里也曾是一片矿坑深陷、危石丛生、尘土飞扬的采石矿区。
近年来,济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加快废弃矿山变身绿水青山,创建实施了“终了管控”“采修平衡”“等管理机制,全面实施矿山生态修复攻坚行动,完成关停矿山修复1.5万亩,工作做法被省生态环境厅全省推广。
坚持高起点设计,全市所有持证矿山“一矿一策”编制修复治理提升方案,视野范围内“裸露岩面、边坡能治尽治、应绿尽绿”,造林绿化空间利用到最大。坚持高标准修复,实行“全面调度+重点核查+网格分区”管理模式,矿区呈现出绿树苍翠、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生态环境。坚持高品质管理,在造林绿化、生态修复中坚持“宜乔则乔、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原则科学设计、科学施工,在树种选择上实行乡土为主、常绿与彩色相搭配,同步配套建设管护道路、引水上山工程和封山隔离网,落实长效管护机制,引进旅游业态,昔日的荒山重新披上了绿装,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山”。
晋级国际湿地城市 百姓乐享诗意生活
春暖花开,走进济宁太白湖老运河人工湿地,蓝天白云、绿树碧水,金色的夕阳映照下,一片片的芦苇、香蒲、球穗莎草和菖蒲斑斓绚丽,映满眼帘。
在济宁,城南有太白湖湿地,城中有人民公园湿地、南池公园湿地,城东有蓼河湿地,城北有任城翠湖湿地,城西有嘉祥吉祥湖湿地, 京杭大运河、城区古运河、洸府河穿城而过,让济宁这座文化名城发展格局更舒朗,也有了更多呼吸空间。
济宁是煤炭大市,也形成了塌陷地这一沉重包袱。在发展中,济宁坚持与生态修复、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相结合,截至目前,治理稳沉塌陷地51.43万亩,被自然资源部评为全国10个“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之一。比如作为采煤塌陷区,邹城市太平湿地公园曾是污水横流、杂草丛生,经过多年治理修复已蜕变成国家湿地公园。
以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为机遇,济宁坚持“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采取湿地植被重建、生态补水、退池还湖等湿地生态修复方式,逐步改善湿地生态环境。自2018年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以来,济宁共完成湿地保护与修复20.37万亩,全市建成省级以上湿地公园24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处,完成湿地保护修复20.37万亩,创建湿地乡镇32个、湿地村居56个、小微湿地124个,将湿地保护与人居环境改善有机结合,老百姓徜徉在湿地城市中有更多更真切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