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水平,全面做好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济宁市深化林长制改革,推行古树名木保护“树长制”,多措并举创新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模式,让古树有了“树保姆”。
推行“一树一人”树长制。印发《关于推行古树名木保护“树长制”的实施意见》,落实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树长责任,对所有古树名木逐一落实管护单位和具体管护人,建立责任明确、监管有力、责任到人的古树名木保护网格,确立树长522名,约3万余株古树名木纳入“树长制”保护体系。
建立“一树一档”数据库。认真贯彻落实《济宁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要求,开展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及认定建档工作,截至目前,省级审核通过一级古树名木735株,占全省数量的50.7%位居全省第一,统一设立保护标志牌,实现古树名木“一树一档”精准化管理。
实施“一树一策”保护修复。摸排濒危衰弱古树名木,制定“一树一策”保护修复方案,通过加固围栏支撑、树洞封堵防腐、衰老单株复壮、设土壤透气孔等方式,开展古树名木修复试点。共实施保护濒危古树1744株,其中2022年借助尼山区域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对曲阜市尼山孔庙1539株古树进行了复壮保护。
建设“一树一码”管理系统。在全省率先建设古树名木资源管理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多媒体技术,建立古树名木数据库,为每棵古树名木设置“一树一码”专属二维码,实现精细化、数字化、可视化的古树名木管理服务。
建立“一树一种”基因库。在嘉祥国有林场筹建古树名木种质资源基因库,利用现代生物手段采集古树名木、特别是濒危古树名木的种质资源,实现古树名木资源持续发展。(林草科:孙逢毅、林业服务中心:杨成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