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致辞中宣布,重点建设三江源、青海湖、若尔盖、黄河口、辽河口、松嫩鹤乡等湿地类型国家公园,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
三江源:中华水塔 生命之源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正式设立的首批国家公园之一,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唐古拉山以北,东昆仑山以南,北羌塘高原以东的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区,总面积19.07万平方公里。整合的8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15.32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国家公园总面积的80.18%。
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亚洲乃至世界上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这里广泛分布的冰川雪山、高海拔湿地、高寒草原草甸,具有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是我国重要的淡水供给地,每年为流域18个省份和5个国家提供近600亿立方米的优质淡水,是数亿人的生命之源,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为高寒生态系统典型代表,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类型丰富,结构功能完整,因持续发挥着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成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这里发育和保持着大面积的原始高寒生态系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也是我国面积最大、全球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遗产。
三江源也是全球高寒生物资源宝库。这里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孑遗物种,进化发育了大量适应高寒生态环境的特有物种,素有“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之称。三江源记录有唐古红景天、喜马红景天、羽叶点地梅、水母雪兔子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种,雪豹、藏羚、白唇鹿、野牦牛、藏野驴、黑颈鹤、金雕、胡兀鹫、重口裂腹鱼、厚唇裸重唇鱼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4种,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之一。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文化传承悠久。世世代代生活在三江源的原住民对脆弱高原生态环境和珍贵自然资源有着深切体验,创造了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态文化,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朴素生态理念世代相传,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