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郑州一只天鹅戴“项圈”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这只脖子套着蓝色颈环的天鹅,不断啄咬,想要把颈环弄断,并且一直未进食。从视频来看,颈环处脖子明显下凹,看起来是绑得过紧。
事情以救援人员成功取下颈环落幕,但是网上的讨论却没有停歇。争议最大的点在于,群众普遍认为对野生动物最好的保护就是不干涉它们,任其自在地生活,为什么要给天鹅戴上颈环?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颈环。颈环的学名是鸟类环志,是用于研究候鸟迁徙动态及规律的一种手段。环志一般戴在鸟类的脚上,也有的戴在颈部、翅根和鼻孔等处。 颈环就像是飞机上的黑匣子,可以收集鸟类迁徙的踪迹、年龄和种群数量等一手资料,而这些资料就是科研的钥匙。以天鹅为例,通过对环志的回收,科研人员可以知道天鹅对越冬地点的选择是否稳定,是否存在游荡个体,同一地点的天鹅都是从哪儿迁徙而来;也可以知道天鹅选择巢址的特征和育雏期环境的特征,有哪些影响因子,等等,进而预测天鹅的种群密度,从而对天鹅进行更好地保护。 环志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野生鸟类。我们也生活在自然中,影响自然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与动物共同享有自然,保护野生动物必须要有人类参与。 因此,国家出台的《鸟类环志管理办法(试行)》中也明确支持自然保护区、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等单位结合科研项目及教学实践开展鸟类环志活动。只有通过研究,才能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 当然,这种研究不能干涉鸟类的正常生活,否则收集到的数据不符合真实的自然规律,价值大打折扣。 在科研中,对于实验动物的福利和伦理是有专门保障的,就是为了防止或减少动物的应激、痛苦和伤害。比如厦门大学2013年起就向各院系和附属医院的课题组提供免费的科研项目动物实验伦理审查服务,这既是人道主义和人文思想的体现,也是对大自然的一份尊重和义务。这提醒我们,虽然人类处在食物链的顶端,但也不能为所欲为。 2018年,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撤稿了一篇高引用的论文,因为在该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让小鼠体内的肿瘤肆意生长,直径远远超过了美国麻省总医院规定的1.5厘米的红线,这无疑让小鼠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也违背了动物福利保障政策。因此,虽然它的成果具有极高的价值,且原作者们诚恳发布了道歉声明,但论文还是被撤稿。 而另一方面,干涉动物的生活,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动物死亡。我们经常被提醒不要抚摸野生动物幼崽。因为很多动物是依据气味来辨别幼崽是不是自己的,如果被人抚摸,沾染了人的气味,很可能会被父母抛弃,甚至攻击,那么这些幼崽的结局便只有死亡。 在农村,大人们都知道,成年的麻雀被人逮到后,即使好米好水地伺候着,也是养不活的。因为它的心中满是恐惧,不断地撞窗子、撞笼子,只为逃出生天。可往往在这之前,它们的脑袋就已经被撞伤,甚至已经死亡。对它而言,自由胜过生命。 此次郑州天鹅事件中,也许别的带有环志天鹅都能安然无恙,只有这只天鹅性格倔强,用绝食来抗议,不肯受到束缚,当然志愿者也将自由还给了它,体现了人文关怀。 事实上,鸟类环志已经不是一件稀罕事了,很多人都曾拍到过带着脖圈的天鹅或是大雁,昆明在回收环志、捕捉红嘴鸥的时候还会发布公告,让市民不要惊慌。 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的普及,鸟类环志也会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和关注,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鸟类的观察与保护的过程中。 我想,让戴环志的过程更专业、科学、人性化,让鸟类得到更好的保护,这是市民、志愿者和所有科研人员共同的愿景,毕竟我们的城市也离不开清晨的鸟鸣和翻飞的精灵。(中国绿色时报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