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的十大工作——对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发展的点滴感想

发布日期:2020-07-16 浏览次数:

1、创新理念

新理念,理清思路,深化改革,争先创优,不断注入正能量,主动适应新常态。抓住生态主线,勇于担当责任,充分理解自然保护区实施科学保护是基础,合理利用是根本,有效发展是目的的深刻内涵

2、建立人才高地

人才高地的建立是自然保护区发展原动力。人才可分为复合型、专业型。各类人才要合理搭配,形成一定的比例。专业人才要有高、中、低层次,名额比例成宝塔形。用人机制需长期稳定,形成能人重用的良性激励机制,鼓励他们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3、健全规章制度

制度是单位办事的规则,自然保护区应依照制度管人、依照制度办事。健全单位规章制度更是规范人的行为准则,办事制度化、行为规范化。做好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本底调查等工作,形成依照制度管理自然保护区的常态化。

4、严守科研保护

科研保护是自然保护区的主体工作。自然保护区应着眼国内国际,拓宽思维路径,搭建科研保护平台,将取得的各项成果运用到自然保护之中,有效地保护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根据各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充分运用自然保护的新理念、新技术,不断探索自然保护的新方法、新路径,达到科学保护、有效保护的目的。

5、资源监测、成果共享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价值越显无比珍贵和十分重要。开展自然保护区资源监测,掌握区内资源变化动态,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自然保护区应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对区内资源进行监测,年复一年,常抓不懈。建立资源监测数据库,所获成果为改进和完善资源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实行监测成果共享,有助于各自然保护区间的信息交流和借鉴使用,提升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水平发挥更大作用。

6、开展科普宣教

科学普及和宣传教育是自然保护区不可或缺的重点工作,各自然保护区应根据自己的保护特点,利用多种形式,创新思维,创建平台,创立科普宣教阵地。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宣传自然保护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此增强人们的自然保护意识,唤起公众参与自然保护工作,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立标杆、作贡献。

7、挖掘文化底蕴

文化的挖掘,可以彰显自然保护的内涵。各自然保护区均有自己独特的保护对象,保护理念,保护方式和方法,当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挖掘其文化内涵,并不断地提炼和升华。通过文化底蕴的挖掘,让更多人了解、接受、认可、参与自然保护事业,自然保护工作才能深入人心,事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8、合理开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工作之一,但不是所有自然保护区都非做不可。严格意义上讲,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有他的特定含意,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各自然保护区应结合自己的实际,多加思考,在相关法律法规许可下,不破坏环境,不影响生态景观,有利于自然保护,开展特色生态旅游。在实验区中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管理,经有权部门审批后严格遵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要求执行。

9、创建资金项目投入长效机制

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资金投入有三个渠道,一是政府投入;二是社会捐赠;三是自身创收。自然保护区投入的项目,必须与保护自然生态相得益彰,决不能与此相悖。自然保护区的项目投入应以公益性为主,有效回报主要彰显在社会和生态两个方面。自然保护区对投入项目要切合实际,从长远着眼,按照要求规划好、设计好、管理好。

10、公众参与、社区共管

公众参与、社区共管对于自然保护区而言特别重要,自然保护区不是孤岛,必须依靠周边社区的互动,才能做好自然保护。自然保护区必须把自己所获得的保护成果与社区公众共同分享,从而激发他们参与自然保护的热情,因为自然保护区是社区公众的邻居。只有社区公众参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保护,自然保护区才能做到有效管理,常管不衰。作者:nrchina来源:文章来源: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委员会网站发布时间:2015-12-20

打印 关闭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