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湖渔民习俗

发布日期:2018-12-24 浏览次数:

打鱼为生的渔民,一家几代人居住在一条小船上,常年载着网、罱、箔等渔具,船后养着鹅、鸭、狗、猫等动物,船驶向哪里,那里便是家。他们按传统组合方式结成“船帮”,一个个船帮组成了独特的水上渔村,形成独特的湖上生活习俗。

生活习俗

饮食   解放前,渔民的生产工具落后,生活水平低下,除少数富裕户吃些细粮外,一般渔民皆吃高粱饼子、地瓜干窝窝。更贫困者连粗粮也吃不上,便捞些水生杂草种、芒子(即苦江草种子),加工为食。吃饭时,全家在船上围锅而食,渔民一天吃两顿饭,早饭特别早,天刚亮就吃完了;晚饭则很晚,要到天黑以后吃。建国后,渔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大部分渔民都改吃三顿饭,主食为面、鱼等。并用白面做成甲鱼形状的饼子贴在锅沿上,戏称为“老鳖靠河沿”,成为传统名吃。

服饰   过去的渔民男着黑色短褂、宽腰便裤;年轻妇女着花布夹袄,红花布棉坎肩,绿花裤,谓之穿红着绿;老年妇女着黑色衣裤;小孩上穿花布褂,下着鸳鸯裤,娇贵的还穿着连衣裤,称作“蛤蟆皮”;老年人穿鸭绒袄、裤以御寒。现今的渔民,已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随着时代的发展,衣着穿戴发生了巨大变化,穿西装,打领带,与城里人没什么两样。

 长期的湖上生活,渔民对饰物情有独钟。妇女带簪子、头钗、手镯、戒指、耳环等饰物。就是在“破四旧”的年代里,也没有把渔民的“兴俗”破掉。随着戴饰物之风在城乡重新兴起和渔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妇女们由铜质或镀金的饰物,改戴纯金、纯银的了。幼儿的佩戴物也很多,如脖锁、银项圈(俗称扛圈)、小手镯、手耍(银莲蓬)、脚镯等。也有的人家,在孩子的手脖和脚脖上,戴些用核桃雕刻的舟、篮之类的饰物,便宜美观,据说能祛灾避邪。

礼仪习俗

生育 渔湖民身体强壮,体质良好,生育能力较强,过去一般家庭有七八个孩子的不算多,有的妇女一生要生十几或二十几个孩子。但由于种种原因,成活率较低,致使她们非常迷信。妇女临产时,家人要把酒和秤砣放在盆里,把酒燃着,将附近所有的渔船拴在一起,端起火盆围船转一周,为未出世的孩子消灾保平安。渔民称这种方式为“打砣”。

孩子出生三天,丈夫便到丈母娘家报喜。如生男孩,拿着书和笔;如生女孩,拿束鲜花。不用说什么娘家人便知道是男是女,根据男孩女孩准备“送粥米”的东西。“送粥米”要选日子,男单女双,男孩一般在第七天或第九天,女孩一般是十二天。送粥米的东西有鸡蛋、小米、红糖、褥子、衣裤、鞋帽等,条件好的还要带上白面和挂面。后来收入高了,东西也越来越丰富高档了,如置办婴儿车、床及自行车、沙发、席梦思床等。但无论生男生女都要带上一名小男孩。闺女家要设宴招待,请人作陪,酒席办得要排场体面。

孩子满月,娘家兄弟要奉母命接回姐(妹)和外甥住几天,谓之走满月。按习俗,姥娘要给外孙戴长命锁、手镯之类的吉祥物,保佑孩子长命百岁,平安吉祥。孩子周岁,要给“过生”。渔家把给小孩“过生”看得很重。过了生日,就意味着孩子好养活了。过生日这天,妈妈还要把精心制作的“虎头袢子”给孩子带上。虎头袢子是一个正面有一虎头形状的袢带,袢带呈交叉形,袢带上还有两条两米多长衲成的长布带,带的末端有一对用碎布及棉花制成的似菱形或锚形的饰物。

渔家还有给小孩留“鸭尾”的习俗(在孩子的脑后留一撮头发,编成小辫子)。还有的给孩子留连毛头,即孩子生下来就把脑后那撮头发留起,一直到六岁,也有留到九岁、十二岁才剪去的。这样的孩子多是特别娇贵,留住了那撮头发,就意味着留住了这个孩子,鸭尾便成了吉祥平安的象征。剃鸭尾时,要举行简单的仪式,姥娘家送一只剪头羊,做一件褂子,俗称“褪毛衫”,以示祝贺。

贺房  渔民称造新船为“排船”;把船推下水谓之“浇船头”。届时亲戚朋友都会带着礼物前去祝贺。主家要燃放鞭炮,并设宴盛情款待客人。排船时,妇女不能到现场,如妇女看了会认为行船打鱼不吉利。现今渔民大部分已陆居,与农民一样,拆旧翻新,盖成了漂亮的瓦房和楼房,旧的习俗逐步淘汰。盖房上梁与竣工,主家也要放鞭炮,图吉利。乔迁时,亲友前来祝贺,礼品多是烟酒鞭炮,近亲戚也有抬“盒子”的(多盛些食品礼物),宾主同宴,共贺乔迁之喜。

婚嫁习俗  说媒  湖区渔民婚姻一 般都是由媒人说合而成,即使男女青年在一个船帮里,也不能谈情说爱。如果男女自己找了对象,就视为不守规矩。渔家有结“娃娃亲”的习俗,只要是不同姓的两家,交情深厚,便可定下儿女亲事,有的甚至“指腹为婚”。当然,现今的渔家青年已不受这些传统习俗的束缚,多是自由恋爱了。

 渔民结婚年龄一般较小,男孩十六、七岁,女孩十三、四岁就可成婚,现在已按法定年龄结婚,但绝大部分青年结合还要靠“说媒”。说媒时,先要请算命先生看属相,合“八字”。如男女双双无冲克,家长同意,便进行“传柬”“下庚帖”,即是“定亲”(俗称“换书”),这门亲事就算成了。男方家要请媒人和亲友喝“会亲酒”,一是谢媒人,二是向亲友通报消息。

传启   “启”也称“传柬”,用大红纸做成十二摺“全柬”。男方的一份上写:“敬求/金诺,此上/大德望某翁亲家大人阁下”。下一摺即写男方当事人的生辰八字,如:乾造甲寅、丙午、丁亥、癸卯,分别用干支表示男孩出生的年、月、日、时。后面几摺则写:“玉堂富贵”“福禄祯祥”“天定良缘”“百年好合”等吉祥词句。女柬开头要写:“谨遵/台命,此上/大德望某翁亲家大人阁下”。女方的生辰应写:坤造乙丑、辛酉、丁未、戊辰,分别用干支表示女孩出生的年、月、日、时。

传启时先有男方家向女方家去“启”,然后女方再给男方家回“启”。无论是去“启”还是回“启”,均要“看日子”、看时辰,也有就节日“传启”的,如“二月二”、国庆节等。阴历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渔民们特别看重这个日子,此日大吉大利,这天“传启”的特别多。

嫁娶   结婚是男女一生中的大事,双双的家庭都尽力办得排场体面。特别是男方家里,要将多年的积蓄拿出来,为新人排造新船,作为“新房”。结婚前一日,新郎由家族长者领着撑船到岸上拜祖坟,称“烧喜纸”,祈求祖先保佑。女方家里同样要备好陪嫁的被褥、齐盒(一木制长方形的盒子),装有妆奁、盆罐等。嫁娶前一日,两亲家的船要撑到相距约百米的地带,以图方便。迎娶的时间一般太阳初升时为最好。轿筏子扎得通红,由一对接亲婆、一对姑娘陪新郎去女家。迎亲船要用双篙双橹,寓意成双成对;女家则有一对送亲婆和一对姑娘相送,伴着阵阵鞭炮声,乘上轿筏子,随新郎向男方家驶去。将近男家,轿筏子要故意停一下,叫“勒勒新娘的性子”。新房(船)上,两侧各竖一个大火把,以示火能驱邪。船头上挂着两只红灯笼,烘托喜庆气氛。新娘上船后,身边两位俊俏的渔家姑娘各抱着一只红冠大公鸡,称作“上头吉”,“鸡”“吉”谐音,以图大吉大利,逢凶化吉。拜堂仪式过后,庆婚喜宴便正式开始。

喜宴   湖上喝喜酒与陆地不同。贺喜的宾客分别在一只只船头上坐席,坐席的船都用缆绳连在一起,一条船开一桌席,一排席可开七八桌。“厨子船”是专设的,菜做好用小船上菜。喜宴规模一般是十大碗、四个凉碟、八个果碟,最后上四个炒碗(后来用六个),湖上称为“全套席”。现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渔湖民经济收入高了,生活富裕了,喜宴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全套席”增加了四至六个“大件”,(多用鸡、鲤鱼、甲鱼、牛肉等),每个“大件”跟二至四个“小炒”。渔湖民素以豪饮著称,结婚喜庆,吉日良辰,更要尽兴酣饮,若此时有船只驶过,好客的主人便热情邀客上船同餐共饮。

认亲、闹房  到了晚上,船舱里要举行“小八拜”。仪式由主持人唱名,新郎领着新娘从长辈到同辈兄长等逐一磕头认亲。受礼者都要准备好磕头礼,按辈分一一送给新娘。“闹房”便是青年小伙的“恶作剧”,他们撑着一只只小舟留子靠上新船,闹“新房”,给新人出难题,说笑话,“刁难”新娘,五花八门,煞是热闹。连长辈也跟着起哄、逗趣,谓之“三天不分大小”,直闹到深夜,方才散去。

回门  新婚后,新娘子到第三天才由娘家兄弟接回。也有“接七送八,越过越发”之说。新娘家船距离甚远,也许要一个月后才回门,住几个月不限,新郎亦可作陪,到期双双再回家去。至此,婚嫁过程才告结束。

丧葬习俗

 旧时,富裕船家,在陆地上买块墓地。老人死后,便放在船头上,其上搭芦席棚,其前摆供烧香,还要请艺人来,唱“端供腔”。端供腔又称端鼓腔,是微山湖特有的一种演唱曲目。旧时渔民敬大王(龙、蛇之神)、续家谱或有病人请巫婆神汉许愿或丧葬时,都要请艺人唱《百神赴号》等曲牌请神,湖上俗称为“打端鼓”。演唱端鼓时,无别的乐器伴奏,只有一面或数面端鼓敲打伴唱。端供腔要唱三天,孝子跪在一侧,迎接前来吊唁的亲友。至亲好友的丧礼要送“三鲜供”,即一只鸡、一条鱼和一个猪头;有的要送五样五碗,有点心、糖果、馒头、水酒,还有一碗菜(炸菜、鱼肉之类),用一大盒子盛上,二人抬着,俗称“抬盒子”。亲友们还要带纸钱,叫“送盘缠”。没有钱买坟地的,则随便在湖滩地上埋了。自1973年起,微山湖区实行火葬后,渔民们办丧事逐渐从简了,一些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也渐渐消除。


打印 关闭

上一篇:

下一篇: